今天和茶友一起饮茶,围绕着茶叶的一些知识展开讨论。然后,就说到工艺和原料谁更加重要的问题上来了。都说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听上去好像两者不分伯仲。但是,就按照现在茶叶行业的宣传炒作方向来看,原料是比工艺更重要的。
但是,我的观点是:工艺重于原料。
现在主流的观点是,原料重于工艺。至少,就茶商宣传炒作而言,都是重点炒作原料如何精贵,而很少提及工艺如何厉害。
当然,也有以工艺为噱头炒作茶叶的,比如之前很火的“大师茶”。宣传上称,茶叶是非遗传承的大师,亲自制作,工艺是行业顶尖,也炒出了不少天价茶叶。
但是,熟悉其中套路的茶友都知道,所谓大师,当然是确有其人。但是,“大师亲手制作“是基本不可能的。茶厂每天那么大的加工量,大师一个人真的忙不过来。
好一点的情况就是大师自己不动手,然后亲自在现场指挥监督工人制作。或者,大师指挥几个徒弟一般的工人去制作,甚至大师都不用露面,全程都是”云监控“。
甚至,厂家只是从大师手中拿到了名字使用宣传的权利。然后大师象征性的去指导几次,或者至始至终大师都不用出面。然后,厂家就打着大师的名头去卖大师茶。
所以,真正的大师亲手制作的大师茶,在那么大的产量背景下,几乎是很难出现的。
以现在宣传炒作的情况看,炒作工艺的确实是很少。各个茶商都是主要炒作原料,而且炒作原料的套路很多。
原料炒作套路
1.核心产区
这个套路由来已久,古时候的茶商就是这么炒作的。龙井必须要西湖的,铁观音必须要安溪的,大红袍必须是武夷山的,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安徽祁门的祁门红茶等等。
核心产区的理论大概是某一特定区域有着别处无法替代的优势,所以产出的茶叶原料自然也是最高贵的原料。
比如,某一区域的茶树品种最好,土壤条件最好,气候条件最好等等。这些所谓的理由将茶叶原料从地域上划分成三六九等,越是核心,越是好原料。
核心产区的划分,从市到县,再到具体某一山头。一层层缩小范围,范围越小,产量也自然就跟着缩小。
所以,既然核心产区的原料,才是最好的原料。那么最好的原料,因为产量有限,做出来的茶自然就最贵。
2.地域命名
某一种茶叶,因为以前地域性很强,所以采用地域名称命名。
比如上面提到的祁门红茶,那就必须是安徽祁门这个地方的红茶才行,其他地方生产的祁门红茶,哪怕是采用同种类茶树原料,同种制茶工艺,甚至你就请的祁门当地的工人师傅来制作。但是,只要出了祁门的地界,那就不是祁门红茶,哪怕你强行也要叫祁门红茶,别人也说你这茶叶不是正宗的。
同样情况的比如说,西湖区龙井存附近山头产的才是正宗西湖龙井茶,洞庭山碧螺峰的茶才是正宗碧螺春,岳阳君山产的才是正宗君山银针,河南信阳产的才是正宗信阳毛尖,*山的毛峰才叫*山毛峰等等。
名称之中带了地域名称,那么相关的地域就成了”天然“的核心产区,既然局限了地域,那么产量也被局限了,所以价格自然又上去了。
以上两种套路,都是以”物以稀为贵“为根据来炒作的。当然,这个”物以稀为贵“的背后,还有不少补充内容,比如我上面说的,什么茶树品种啊,土壤结构啊,气候天气啊等等。
也就是说,茶叶行业的主流炒作模式,还是炒作稀缺性。工艺其实本就不好朝着稀缺性的方向炒作,因为制茶工人可以流动,制茶大师可以带徒弟。
但是,原料产地却是固定的,产量也是相对固定的,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以”稀缺性“为理由来炒作高价。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说,原料重要还是工艺重要?
原料重要的理由,主要是”稀缺性“为噱头,然后加上我提到的各种当地天然条件为补充。
但是,原料真的稀缺?
中国地大物博,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难道不能攻陷”地域限制“这个门槛?我们来仔细思考下这几个问题。
什么茶树是非要在某一特定区域才能产出好茶叶?
古时候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那是因为古时候生产技术落后,人力无法大程度的改变自然条件的限制。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么发达,难道还不能解决这个地域限制的问题?
某一特定产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所产原料一定就好?
大家都知道核心产区茶叶好,能卖出好价钱。茶商们就傻傻地只守着那点原料?显示情况是,在所谓核心产区的地方,遍地都是新建的茶园,但凡能种活茶树的土地上,都恨不得全部种满。
熟悉茶叶原料知识的茶友都清楚,老茶树产的鲜叶,比新茶树产的鲜叶品质要高一些。所以,才有古树、台地这一类的原料鲜叶等级区分,上百年树龄的古树原料,比新栽种的台地原料贵很多。
但是,现在这种一味的扩大生产的操作下。所谓核心产区的茶树,绝大多数都是新栽种的茶树了。新茶树的品质能好到哪里去?
以现在工业化生产,经受过度护理(采摘)的茶树所产的原料到底好不好?
茶叶原料好不好,有一条重要依据就是茶叶内部营养物质多不多。现在的茶叶,因为需求量大,所以基本都存在过度护理(采摘)的情况。茶树刚刚萌发一点新叶,茶商们就迫不及待的收割,叶片还来不及积累更多营养物质,就被采摘而走。并且,采摘频率越来越高,春天采几次,夏天采几次,秋天采几次,有的甚至冬天都要再采一次,而且年年如此。
经受了如此过度护理(采摘)的茶树,哪怕它品种再好,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再好,也完全没时间去积累营养啊。这些茶叶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个人认为,以划分所谓核心产区来区分原料好坏的标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说完了原料,我们再来谈工艺。
工艺才是关键!
如果要讨论原料和工艺这两项,在一款好茶里面分别占多少比例。我觉得原料占30%,工艺占70%.
打个简单的比方。
一款好的原料,如果交给一个学徒级别,手艺较差的工人去制作。做出的茶叶,可能30%的几率都是接近报废程度的”废茶“;剩下50%的可能性是做出一款品质平平的”普通茶“;最多20%的几率能做出一款”好茶“。
一款差的原料,如果交给一个大师级别,手艺很好的工人去制作。知错的茶叶,可能70%的几率能做出一款”好茶“;20%几率做出品质平平的“普通茶”,最多10%的几率把茶叶做成“废茶”。
你说工艺重要还是原料重要?
而且,就现在的制茶行业具体情况来说。工艺厉害的顶尖大厂,它们销量巨大,所谓的核心产区原料,根本就不够它们使用。所以,它们就依靠着高水平的工艺,将非核心产区的较差原料拿来“滥竽充数”。
我个人喜欢黑茶,就拿黑茶为例,给大家举个真实例子。
湖南安化是黑茶的重要产区,当地所产原料也被划分成很多核心产区。但是,当地的一些顶尖大厂,他们因为本地原料无法满足自身销量。所以,从四川等地收购被用来做绿茶的绿茶原料(还是便宜的低档原料,绿茶商人看不上的原料),然后按照黑茶的工艺加工,做出来的茶依然备受好评,依然是黑茶的行业标杆,哪怕他们用的是绿茶的原料做黑茶。
这就是有着高水平工艺的顶尖大厂厉害最厉害的地方。人家拿着差的原料(甚至品种不同的原料),靠着自家厉害的工艺,也能做出受到同行和消费者都称赞的“好茶”。
反倒是一些销量小的小厂家或者私人茶作坊。因为自身产量小,工艺不好,所以更加愿意搞一些核心产区的好原料。但是,由于工艺不好,质量不稳定,最终做出的产品,整体质量也是层次不齐,时好时坏。
换句话说,工艺不好的话,就算给你把武夷山大红袍母树的叶片采下来去做茶,也是大概率出不了好茶的。
当然,好原料对于一款好茶肯定是有不小助力的。但是,其作用相对于工艺来说,确实是笑了很多。
完
黑茶之陈、药味
黑茶之仓味
黑茶之堆味
辨别茶叶优劣的方法
茶叶含有些什么东西?今天给大家科普下
写作不易,喜欢的话,请点个赞,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