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茶文化与禅文化,都兴于唐代,融成茶禅文化
TUhjnbcbe - 2024/10/6 17:47:00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

有同有别,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两种法数,

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人草木茶禅文化

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禅文化: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元素之一,植根于印度,兴盛于中国。禅文化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包括禅文、禅语、禅诗、禅书、禅画、禅乐、禅武、禅医、禅农、禅茶、禅道等等。

人草木茶禅文化

茶禅,也称茶道禅或茶事禅,是指佛教禅师把茶事活动作为参禅悟道的一种修行法门。茶文化与禅文化,融成为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文化与禅文化,都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唐)陆容《送茶僧》

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

人草木茶禅文化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适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刘禹锡曾有诗形容禅房制茶过程云: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

人草木茶禅文化

中国很多名茶都是创始于寺庙,如碧螺春原名“水月茶”,由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首先制作而得名;乌龙茶源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寺;顾渚山贡茶紫笋,最早产自吉祥寺;君山银针产自君山白鹤寺;龙井产于杭州龙井寺;黄山毛峰产自云谷寺;大红袍出自武夷天山观;另外还有四川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等,可谓“天下名茶僧占多”。

人草木茶禅文化

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就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使茶文化与禅文化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本、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符。

人草木茶禅文化

(唐)卢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人草木茶禅文化

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大胸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诗中有茶,茶中有禅,为心思轻灵的体悟,茶为至清至纯之味,禅的“平常心”讲究淡泊宁静、清净自然,饮茶可以助修养生。

人草木茶禅文化

饮茶日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僧人与喜好谈玄论道的士大夫是实际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如魏晋时期的名士、名僧刘元真、支孝龙、法祚之辈,往往在修禅论道中以茶助兴,又往往将自己的感悟发之于诗歌,茶与佛教、诗歌开始结下不解之缘,茶禅文化,渊源尤甚。

人草木茶禅文化

古人将茶概括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茶与禅修有很大关系,茶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且能提神醒脑,淡泊去欲,帮助消化之功能。

(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昧,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人草木茶禅文化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人草木茶禅文化

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宝塔茶诗”则是最有特色。这首诗先说茶的外形,再说到饮者、茶具、环境、时间、功用,非常的雅致,可谓诗中有茶味,茶中有禅意。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人草木茶禅文化

唐代多有皇室赏赐佛门茶饼的事件,如唐德宗曾赏赐奉诏译经的印度高僧智慧大师“茶三十串”;日本名僧圆仁到五台山,朝廷曾赐茶一千斤,可见茶是佛教丛林仪轨中重要的供养品。唐宋禅宗语录中出现诸如“吃茶去”、“吃茶、珍重、歇”、“饭后三碗茶”等机锋公案,在“茶风”盛行的禅宗丛林中自然便是寻常之事。

人草木茶禅文化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从起源于佛教禅宗寺院到融入社会民间,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共同钟爱,流传千载,长兴不衰。

人草木茶禅文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最后,分享一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的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人草木茶禅文化

如果你对文章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在下面留言评论;喜欢我分享的文章,可以互相“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文化与禅文化,都兴于唐代,融成茶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