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称。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1、白崖寨:位于安庆市宿松县趾凤乡境内的白崖山上,始建于元朝末期,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为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军事古寨堡,被誉为“南国小长城”。白崖寨历经近年的风雨剥蚀,仍保存基本完好。
2、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年-年)至民国(公元年-年)历代石刻余方,以宋代(公元年-年)石刻最多。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
3、振风塔:位于安庆市迎江区沿江东路北侧的迎江寺内,又名万佛塔,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年),由当时的安庆知府王宗徐主持修建。该塔为楼阁式砖石结构,八角七层,高60.86米,各层面阔与层高按比例由下而上逐层收分,整体轮廓近似圆锥形。
4、世太史第:又名赵朴初故居,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天台里街,因赵氏族中自赵文楷始,赵田匀、赵继元、赵曾重四代翰林,故旧称“世太史第”、“四代翰林宅”。世太史第古建筑群风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犷及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亦是安徽省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
5、太平塔:座落于潜山县城北的县博物馆院内,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即(公元年至年)之间,距今已有近1多年历史。为安徽省境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古塔之一,因而被称为‘安徽第一塔’。现存为明初重修后的模样,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残高35米。
6、法云寺塔:位于岳西县城东南6公里的金山乡后冲,建于晋咸和年间(—年),为楼阁式建筑,平面方形,7层,通高23米。二至七层四面均辟圭形门,每层每面各有10个砖雕神龛,龛内有一大二小3个佛像,形象逼真。
7、桐城文庙:位于桐城市古城中心,始建于公元年,正值元延祐初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销毁。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庙从城东郊外,移建于现在的庙址。后来,文庙因为多次遭遇兵火涂炭,以及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在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19次之多——几度荣辱兴废,后来的文庙已经完全按照旧制度,得以修复,整座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处处显现出古朴、典雅、端庄、大气。
8、安庆南关清真寺:地处安庆市回民传统聚居区大南门,建于明成化五年(),原名清真堂,后改名寺。清咸丰三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重建,至光绪二十三年()竣工。南关清真寺占地面积平方米。全寺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布局严谨。
9、浮山摩崖石刻:位于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境内,现存于浮山天然石壁上的块摩崖石刻,字数少则2字,多有千文,历时余年,跨历8代;字字珠玑,笔法万千;篇篇精湛,文华烂漫;内涵丰富,别具风采。
10、安庆天主堂:坐落于安庆市孝肃路和锡麟街交汇处,由耶稣圣心堂、神甫楼、门厅及庭院组成,是近现代天主教重要的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1、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区,安徽大学成立于年,年7月至年3月,民国安徽省政府拨款兴建了安徽大学主教学楼,因通体红色,称“安大红楼”。该楼系砖木结构,墙壁由红砖砌成,楼二层。保存尚好,大门前两侧共有六根圆石柱。门檐呈半圆形。今为安庆师大中文系教学楼。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著名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刘大櫆曾为书院院长。安徽近代名人房秩五曾受业于此。
12、张廷玉墓:位于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十一年()生,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13、薛家岗遗址:地处潜山县王河镇永岗村和利华村交界处。它是新石器时代遗留下的古文化遗址。现出土了大约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并发现了百余座的墓穴。
14、孙家城遗址:位于安庆市怀宁县马庙镇粟岗村,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遗址。文化层厚1米至3米,采集有石斧、石铲、环形石器、鼎足、陶片等文物。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与黄河流域诸文化有重要作用。
15、张四墩遗址: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村境内,是新石器时代至周代的遗址。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