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家眼看就要闲出毛病来,便跟团去了拥有众多世界级头衔的黄山。虽然黄山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等等称号于一身,但在我的理解中,它也只不过是座山而已。
后来到了黄山市才知道,原来它原来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徽州。想起徽派的建筑,想起聪明睿智的徽商,都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有时,名字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正如眼前这座闻名遐迩的城市,它让人们记住的只是一座山,却忘掉了一座极具内涵的城!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据说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被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此句赞叹竟无意中让黄山的名声超越五岳之上,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广告宣传语,也最终使黄山名扬天下。
相信大多去黄山旅游的人都是为了去看迎客松的,迎客松不但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安徽省的象征之一,从人民大会堂铁画《迎客松》至车站码头,都有它的身影。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
迎客松在黄山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龄至少已有年,为黄山“四绝”之一。其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另一只手优雅地斜插在裤兜里,雍容大度,姿态优美。
现代生活都是快节奏,就连爬山都可以乘坐索道,黄山的索道很长,对于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游人,确实省去了乏力之苦。到了索道的终点,再去迎客松就显得轻松多了,用黄山本地人的话来说:抬头看雾,两边看树,跟着前面游人如散步。
黄山的崖壁中有很多松树,而且大多都与迎客松相似,所以,如果没亲眼看到迎客松的,大多都会在猜测中行进。当真正看到了迎客松,给我的印象则跟其它松树大同小异,只不过是上天给了它一个太过耀眼的光环和名分。游客到此,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影留念,引以为幸。
欣赏完迎客松及在它周边欢呼雀跃的游客们,我决定再去攀登今年刚开放的莲花峰顶。莲花峰与天都峰每隔五年轮流开放,莲花峰今年开放直到年。这种轮休似的创意在我看来,的确是充满了新意和创造性的。
首先是为游客着想,大家旅游的时间都比较短,再说山上也没有宾馆,如果游过一个山峰,再去另一个,时间不允许;其次为了旅游资源的合理运用,如果两个同时开,就会增加管理上的难度和资源的过度利用;
最后,我想也是最关键的,可以让游客在心里一直惦记着,过五年后我还要再来攀登另一高峰。这样就可以达到每位游客一生至少要到黄山游览两次的目的,当然,游览也是要消费的。这种潜移默化似的营销,确实很值得借鉴。
去往莲花峰的山路异常陡峭和崎岖,用惊心动魄,提心吊胆也不为过。通往山顶和下山的路有时要分开,最狭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在这里,我想提醒景区的管理者,应该在山峰下立块标识牌:凡体重超过公斤的游客,请原路返回。
到达莲花峰顶才知道什么叫狭小,也就几平米大的地方,站满了排队拍照的人。这些年也曾去过诸如五岳之中的泰山、伏牛山脉的主峰老君山,以及被称为中原第一高峰的白云山玉皇顶,但像莲花峰这么“人才挤挤”的,还真不多见。
幸好上下峰顶的路是条“单向环形道”,否则,被挤下山的可能性非常大。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凭我多年登山经验来说,还是下山更容易些,至少省了很大力。有时感觉,登山也是个练胆的不错选择,它会让你的胆量越来越大,特别是曾让你畏惧的山峰,如若登顶一次,再去就跟玩似的。
有头脑的旅游者,大多选择上山坐索道,下山走步道,我属于那种有头脑的人,所以下山选择走步道。黄山的路很多条,如果走错就会相差几百里。要想不走错,那就原路返回,按照这种原始思路,我再回到迎客松,从那里走步道下山。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下山途中会经过“一线天”、“半山寺”之类的景点,最后到达慈光阁。慈光阁,原为慈光寺,古称朱砂庵。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普门和尚改名为法海禅院,名声渐大,传入宫廷,并于万历三十八年钦赐“护国慈光寺”。
慈光阁现为黄山前山登山入口,也是玉屏索道的入口。这7公里的下山路走下来,用时将近3小时。回程的旅游巴士车站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自己庆幸回程时间把握绝好的同时,也为还未下山的游客担心,如果天黑之后,那么高而陡的山道真不知怎么应对?
唐代诗人李白游览黄山时留下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诗句,至今仍在传诵。美丽神奇的黄山孕育了“黄山画派”,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一生十上黄山,采用独特的泼墨新技法,创作了大量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佳作。
黄山,古代称为“天子都”,因为它雄伟秀丽,又神秘莫测,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秦代,人们又根据它峰岩青黑,遥望苍黛的颜色改称为“黟(yī)山”。那么,后来为什么又改叫“黄山”了呢?据说是因为黄帝曾在此炼丹而得名。
据传,当年黄帝跟两位部下在此炼丹,临到关键时刻,居然还搭上了自己一条腿。仙丹炼成,三人服用后,果然脱胎换骨,飘然成仙了。后因黟山是黄帝炼丹的地方,人们便称它为“黄山”。
其实,黄山给我的印象远没有传说中的那般美好,总感觉每座山都有它不尽相同的特点,也都有它让人神往之处,只是让我值得回味的是这些名山大川都曾有或多或少关于神仙和高僧生活过的痕迹。果真应验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古语。心中竟不由生出想成仙的妄想来。
采撷生活点滴照亮美好人生
玄子原创图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