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二年(公元年),名重天下的高僧辩才和尚,在众多徒子徒孙的簇拥之下,回到了临安(今杭州)的上天竺寺,那一年他68岁。
辩才天资聪颖,又苦学不辍,年纪轻轻就闻名于江南。25岁时被宋仁宗召见,仁宗见他机敏沉着,又妙语连珠,大为赞赏,称他为:“大宋最佳辩手”,并赐法号“辩才”,于是名望日盛。在其恩师慈云法师圆之后,他接任上天竺寺主持,时间长达40年,香火极旺,信众逾万,寺院不断扩建,成为江南名刹。
上天竺寺
人红是非多,有人眼馋上天竺寺的“烈火烹油“般的人气,辩才几次被人排挤,终被赶回了老家。
但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了上天竺寺。这次回来,辩才不想再为名声所累,于是谢绝了众僧的挽留,他想找一个僻静的僧院在那安度余年。众人不敢违拗,出资出力,在龙井山狮子峰下重新修葺了一个小院——寿圣院,让辩才和尚在此处修养。
没住多久,辩才发现龙井这个的泉水甘甜,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是个种茶的好地方,如是他组织徒弟们在此开山种茶。不仅如此,辩才还在此修建龙井亭、龙井泉,归隐桥、涤心池等建筑,还沿山路两旁种上了竹子,寿圣院从一个破败的寺院,变成了设施齐备的景点。
龙井村,距离西湖不远
空山、静水、禅院;幽竹、春茗、高僧。原本就仰慕辩才的信众们,一到此地便为之倾倒,于是名流们争相拜访,与辩才谈经论道,品茗赏泉。辩才以茶会友,杭州太守赵,苏东坡、米芾、秦观等人都是寿圣院的常客,苏东坡与其更成为忘年至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甚至连高丽王子都专程前来拜谒。
辩才与苏轼
杭州此地,从唐代就开始种植茶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天竺和灵隐二寺产茶的记录,到宋代也被作为贡茶送往开封,但因辩才首次在龙井附近种茶,因此很多人也把辩才誉为龙井茶的“开山鼻祖”。
灵隐寺
北宋元祐八年(年),辩才圆寂于寿圣院,苏辙作墓志铭,苏轼亲写奠文,一代高僧就此逝去,但辩才想不到他一手所创的龙井茶,在后世会经历什么样的传奇境遇。
到了南宋,南宋定都临安,龙井茶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往来龙井之后人比先时更多,人们还在寿圣院增设了“三贤祠”,供奉辨才、赵和苏东坡三人塑像,让人们瞻仰。
到元朝,龙井此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文人墨客特来龙井畅游山水,品茶论道,留篇龙井游记,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才子大儒们心里种了草,撩拨得心驰神往,恨不能亲身一游。
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废团改散”,龙井茶开始走出佛教寺院,进入普通人家,龙井之名因此得以频频出现在诗词与地方志中,如明嘉靖年间《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一些明代品茶大家辑录的全国名茶当中,龙井茶总是名列其中。
西湖龙井
至此,龙井茶成为全国名茶,来西湖游览之游客,“不品龙井茶,不至龙井地,必以为恨之。”
但真正让龙井茶从众多名茶中脱颖而出,拥有今天如此地位,还是清朝的事。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龙井茶已经成为清廷贡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更是西湖龙井的头号粉丝,在宫里品完了龙井,经常写两句小诗赞美一下,痴迷龙井茶的地步可谓是空前绝后。
可能觉得光喝不过瘾,乾隆皇帝想去现场瞅瞅,于是从乾隆16年起,他总共6下江南,其中有4次专门跑到龙井,亲观茶农采茶。手捧一壶香茗,醉心于江南风雅的乾隆一到此地便诗兴大发,前后一共作了《观采茶作歌》等32首诗,御题“龙井八景”——风篁岭、过溪亭、方圆庵、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龙泓涧、翠峰阁,并御封“18棵御树”,流传至今。
可能西湖的茶农茶商们觉得不能浪费这千载四逢的机会,于是趁热打铁,撺出来许许多多关于龙井茶和乾隆皇帝的故事,半真半假,活灵活现,西湖龙井之名,彻底响遍大江南北。
到了民国,西湖龙井已经被誉为中国名茶之首,西湖龙井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已历千年。以至于今天,不知西湖龙井者,已被人视为异类。
虽说现在中国名茶的头把交椅也有争论,但如果有人说,XX茶才是中国第一名茶,那争议只会更大,就比如有人说普洱茶是中国名茶第一,估计很多人都懒得反驳。
西湖龙井为何能从众多名茶中脱颖而出?梳理其千年历史便知:西湖龙井是自然、人、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产地,西湖龙井成功的最大原因
西湖地处江南核心位置,江南自古一来就是第一富庶风雅之地,人口繁密,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风景区,西湖名气之大,人气之旺,恐怕全国自然景区中罕有与其比肩者。这一点,从古往今来留下的诗词数量中便可验证。在“诗词名句网”搜索关于西湖的诗句,一共能查询到条诗句,再搜索黄山,是条,庐山是条,武夷是条,洞庭(包括洞庭湖和洞庭山)稍多,是条,像信阳(古名义阳、申州)、六安等地更少,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火爆,也是各个茶产区难以望其项背的。
西湖风光
与繁华之地近在咫尺,陆路与水运交通便捷,风光又如此秀丽,大批游客可以方便地前往西湖游览。
而其他产茶区,要不地处偏远,要不山路难走,如今登山游览也非易事,更别提没有索道、公路的古代,就比如我们崂山(古代不产茶),地处海上偏远之地,沿海山路又难走,进山非常不易,晚清之前罕有人至,但正因此如,适合隐居修炼,于是崂山成了道士们的天下。
景美+紧邻繁华都市+方便,这就是西湖古往今来的备受推崇的根本原因。而西湖龙井,就是沾了西湖的光,一群群游人乌泱泱地来了,西湖龙井的机会也就来了。
这就叫名山名水出名茶。
来西湖玩的人,不一般
西湖这古往今来熙熙攘攘的有人中,有一部分人,是能改变茶叶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上层精英人士,也就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一种茶叶,要想出名,最简单、高效的办法就是走上层路线,这个之前咚咚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讲过。这些人掌握了当时的话语权,他们说好,别人才能信服,茶叶才能称为名茶。
从龙井茶的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精英人士的喜爱。它的创始人是当时的名僧,苏轼等人是它的推崇者,到了元代虞伯生在《游龙井》等游记中大量提及西湖龙井之后,龙井就时常出现在诗歌与散文中,名声越来越大,明代大才子徐渭等人将西湖龙井列为全国名茶,直到清朝乾隆皇帝一锤定音,终于奠定了西湖龙井如今超绝的地位。
而另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普洱。普洱之产地云南,地处边陲,自古一来被视为毒虫遍布、瘴气弥漫的蛮荒之地,寻常人万不敢前往,更别提一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王侯公子,于是普洱茶在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是凤毛麟角,当时炒作普洱时,台湾茶商甚至需要从朝鲜国的史料里寻找普洱茶在清朝上层阶级中的运用,乾隆皇帝唯一一首关于普洱茶的诗,被奉为至宝,宣传至今。
普洱市
普洱茶能从一款20年前默默无闻的边销茶,变成今天这样火爆全国,价格高耸,可谓是奇迹。
“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西湖的绝妙风光,让一众秀才老爷们如痴如醉,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人心旷神怡,这时候再品一杯当地的龙井,两者交相辉映,于是纷纷提笔,写下“踏踏马塍春买树,斗茶龙井夜分泉。”这样的绝美诗句,把对西湖的偏爱转移给了龙井茶,又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当全国其他地方的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历史典故,西湖龙井把攒了一手的文化牌一亮,直接明牌,还打了个“春天”。
西湖龙井:我可要出牌了哟
当其成为贡茶之后,从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西湖龙井的味道是否也是全国名茶第一?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谈西湖龙井的味道,难道味道不重要吗?
当然重要,千百年来,西湖龙井的味道早已经被众多饮茶行家所认可,如果味道不好,那景色再好也没用。
问题是西湖龙井的味道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是否单凭味道就能力压群芳,一枝独秀?
我看不一定,味道这个东西太主观了,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就比如说有人对烟熏的正山小种深恶痛绝,根本无法下咽,有人喝了一口,感觉从头发丝爽到尾巴根,说之前的茶都白喝了,说这才是茶叶。
把范围缩小一些,单说绿茶,如果把黄山毛峰和西湖龙井的味道和外形调换,成了西湖毛峰和黄山大方,那以龙井品质为准的黄山大方,是否能成为中国名茶之首呢?我看够呛,但黄山味的西湖毛峰很有可能还是中国名茶之首,因为两者的味道都很好,都受到过行家的肯定,味道难分伯仲,只能比其他的实力了。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最后还有关键一点,西湖龙井的产量自古一来就不高,从来只能是一少部分人喝到,这是成为名茶的必要条件:精英们这么不遗余力地推崇龙井,其实也是间接地太高自己,但如果普通人能轻易买到,那跌自己的份啊(这里没有贬义啊,这就是社会阶层的自然规律而已)。
所以说之前有网友评论说崂山茶不要和西湖龙井比,不是一个档次。
这话看怎么说,如果按照历史、名望、接受程度、文化底蕴等因素,两者确实差了好几个维度,不可同日而语。
但如果单凭味道,这个还可以争一争,只不过看各位茶客的口味咯,尤其是北方茶客口味偏重,不一定就会觉得崂山或者是日照绿茶的味道就比西湖龙井差。
崂山绿茶春茶
(原创不易,如果大家喜欢咚咚的文章,那就点个赞,也欢迎大家转发、评论、分享哟~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