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黄山改名之失落的徽州
TUhjnbcbe - 2024/4/6 0:23:00

徽州,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想象的名字。

曾经的徽州,设一府六县,是一个囊括了今日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省婺源的广大区域。不止如此,在江南千年历史上,徽州着实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存在。

赫赫有名之一:出文才

相对于整个华夏来说,徽州虽只是一个小小的府县之地,但是在千余年的科举史上,却足足贡献了29个文武状元、多名进士和数千名举人,可谓人才济济。这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明朝政治家胡宗宪和现代文坛巨匠胡适等。

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益都县令、余姚县令、湖广道监察御史、浙江巡抚、江浙总督等,最后官至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其在任内不仅取得了组织人民扑灭蝗灾、缉拿十恶不赦强盗等惯常政绩,更是大力擢拔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一举消灭了困扰大明朝廷多年的沿海倭寇。

作为科举制度废除后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学子,胡适绝对是一个必须要提的人物。在陈独秀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作为活跃在其中的主将,对白话文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吹号作用。

赫赫有名之二:出商才

古徽州坐拥四座高山,境内群山万壑,山丘蜿蜒,谷岭交错,深山、峡谷、平原、盆地,可谓一应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成就了一处绝美的人间田园,其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画卷,不知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心驰神往。但与此同时,“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现实写照,也在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地耕地的不足,特别是在奉行小农经济的古代,徽州人起初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所以也就难怪流行出一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谚语。

不过也正因为此,千百年来,徽州人中走出了多如牛毛的商贾,其中有的甚至可以成为累世经商的楷模,比如胡雪岩。

幼年时的胡雪岩家境贫寒,以给人放牛为生,直到12岁那年父亲病逝,更加没有出路的他便只好孤身到外进行闯荡。一开始,他在钱庄做普通学徒,在学些本领的同时顺便混口饭吃,时间一长竟锻炼出非凡的商业才能。其最辉煌时,不仅在全国各地设立私人钱庄,而且在杭州等地创立“胡庆余堂”中药店,并深度涉及军用物资,成为叱咤一时的著名红顶商人。

赫赫有名之三:出古镇

大约是因为常年行商在外,对乡亲和文化别有体悟的缘故,通过各种途径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的徽州人,在荣归故里后拿出真金白银,在故乡广设学堂、建造深宅大院和祠堂庙宇、修桥铺路以及树立牌坊。多种行为不仅为家乡为家族培养出了大量后辈人才,而且给贫穷的乡里带去了大量财富,打造出了许多别具特色闻名中外的古村落和古镇,例如宏村、西递、龙川、万安、屯溪等。

以万安为例。作为徽州四大名镇之一,万安很早便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并具备了广泛的商业内容,其不仅沿河形成一道五里长街,而且街边两侧店铺林立,几致翘檐相接,渐次成为了明清时期江南一处重要水陆码头和商埠。直到清末民初,尽管已经转衰,但这里依然有多家涉及50多种行业的店铺和作坊在营业,可见昔日的繁华。

赫赫有名之四:出物产

黄山地处亚热带,雨水丰沛,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无寒,夏季无暑,四季分明。其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色土,质地粘重,酸性;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虽不利于农桑,却是成就了徽墨这一绝佳人文产品。

唐代末期,随着大量北方墨工在安史之乱的干扰下纷纷南下,高度依赖黄山土壤而生存的松木、桐子树——这一天然制墨材料,逐渐被发掘和发现,并经墨工的创造而成徽墨。而徽州,也渐次成为了当时全国制墨的中心。

徽墨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一经面世不仅引无数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同时也因其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而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珍品。

除此之外,以徽字命名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徽菜和与古镇联系在一起的徽派建筑等。林林总总的“徽”系列内容,不仅成就了徽州,更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徽文化。安徽省的“徽”字便来源于此。

其实,徽州倒也不是一开始便叫叫徽州,而叫歙州。徽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中,是在宋徽宗宣和三年。其时,盘踞在此的方腊集团刚被平定,本已日薄西天的北宋王朝突然又呈现出一番意气风发的景象,于是有点纪念又有点庆功意义的徽州便应运而生。

但在之后的多年时间里,随着徽州文化的逐渐成型并响彻四方,徽州的叫法以及其所辖区域便再也没有变更过(除了元朝某个十年时间),直到现代。先是年,婺源县被划给了江西省,后绩溪划归同省的宣称管辖,再后来为了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徽州市彻底改名为黄山市。

就这样,徽州——这一几乎贡献了徽文化所有内容的名字,带着一副委屈,无奈地走进历史的尘封里。虽然时不时还会被人想起,却是再也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就仿佛是一个不小心被失落入地底深渊的宝贝。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山改名之失落的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