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徽州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旧时很多徽州少年命运的写照。
徽商数百年,几度沉浮;阅尽沧桑,历世事变幻,却始终有一杯茶相伴左右。
产于安徽*山(古徽州)一带,旧称“徽茶”的*山毛峰,是许多徽人的乡愁。
历史渊源
徽州茶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盛唐时代。
*山茶有更多明确文字记载的是宋朝。《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云:“*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
清《*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山毛峰的前身。
《素壶便录》记述:“*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可见其时*山茶之美誉盛名。
创制
清光绪年间,为适应市场需求,徽州茶商集团队之功,以*山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优采的肥嫩芽叶,精炒细焙,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反复试验,增加一道“篮一罩”工序,就是这一道工序,大大提升了茶叶的口味品质。
这在当时很神奇,好似“秘方”一般,曾有人谐言:“篮一罩,独有门道”。这样经过“下锅炒、轻滚转、焙生胚、盖上圆簸复老烘”等工序精心制作,再加上制茶工具尽可能地都用竹料制作,便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茶。
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遂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山毛峰”。
年,首批*山毛峰运往上海后一炮而红。现在上海的漕溪路,据说就是因*山毛峰原产地漕溪而得名的,成为了茶叶界的一段佳话。
复兴
从年春开始,歙县茶叶公司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生产特级*山毛峰。
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山毛峰质量为标准。
年,*山毛峰被外交部定为“礼品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
*山山脉,山高谷深,溪多泉清,岩峭坡陡,林木葱茏。加之云雾缥缈,“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十分适宜茶树生长。采茶时节,遍地山花烂漫,花香的熏染,也使*山茶叶格外清香。
*山之美,不言而喻。《徐霞客游记》:“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李白诗赞:“*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山风景区境内海拨~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向为特级*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山“四大名家”。
丰乐湖为*山南麓諸水汇聚,有桃花溪绵延而下,水质清澈,一碧万顷。沿岸高山为生态保护区,其上游为*山毛峰原产地,高山峡谷,山峦叠嶂,绿水如碧,被誉为“*山天池”。
目前*山毛峰的生产,已扩展到*山山脉南北麓的*山市徽州区、*山区、歙县、黟县等地。
采制
现今*山毛峰的制作一般分采摘、摊青、杀青、揉捻(或理条)、烘焙、干燥等工序。
每年清明谷雨前后,选摘良种茶树“*山种”、“*山大叶种”等的肥壮嫩芽,特级毛峰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1-3级的采摘标准则分别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一、二叶;一芽二、三叶初展。特级*山毛峰开采于清明前后,1-3级*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
鲜叶摘回来后先要拣剔,剔除冻伤叶和病虫危害叶,拣出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叶、梗和茶果,以保证芽叶质量匀净。为保质保鲜,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夜制。
特点
“形似雀舌,匀齐壮实,锋毫显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香气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成朵。”
“鱼叶”指越冬的休眠芽萌动后长出的第一片小叶子。
“鱼叶金*”和“色如象牙”,是特级*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个明显特征。
总的来说,清明前后采摘的*山毛峰,由于芽叶细嫩,一般不揉捻,因此口感淡雅,清甜鲜爽,有兰花清雅的香气。
本地人则更爱喝晚一点的雨前茶,因这时的毛峰特点更突出,香气更足,回甘更好,只是少一点明前茶清雅的韵味。
谷雨后的茶叶逐渐老化,会出现明显的苦味,基本上多用来做炒青了。
但还有比较特殊的是高山野茶,高海拔的野茶成熟与采摘较晚,一般在谷雨前后,但它的香气会比茶园茶更高,回甘也很好,尝一口齿颊留香,经久不散。
优中之优
*山毛峰的发端地,今*山市徽州区富溪的充头源(也名充川),其临近的新田和田里的高山茶园,一直是名扬中外的*山毛峰核心产区的中心点。这里位于*山山脉南向的深山窄谷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高山茶园的平均海拔在-米左右,其茶芽叶肥壮,吃味好、回甘足,独具风味。
一般海拔越高的茶园,茶叶发芽越晚。想要喝到真正的好茶,有时需要多一点耐心。
背一篓好茶下山,慰藉负重前行的你我。
店里这款茶正是来自*山毛峰核心产区之中的核心区——充川新田。去年清明时节,翻山越岭3个小时,甫一到达富溪,立时就看到了飘扬的横幅,大大小小的茶厂和各地蜂拥而来的茶商。大多数商家选择止步于此,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名产区+集散地,品级多、选择多,质量与价格都可询可谈,足够满足需求了。
我们决定继续往里往上走,一是出于想见到最好的执念,二来也是机缘巧合。当时一起的三人,一人坚持要去,一人怀揣联络人信息,还有一人不惮在山路上开车。那时天色已不早,山路弯弯绕绕,似乎没有尽头。越往上,路越窄,渐渐的剩下只能容一辆车通过的小道。胆子最小那个一直在大呼小叫,开车那个无暇分心,剩下一个只能默默祈祷此刻我们最好跟别的无论什么车都是“无缘”的,以免“对面又相逢”了。据说前两年没修路以前,每逢雨天,这路便是出不去也进不来的天然屏障了。
停好车,跟着最胆小此刻却又神气活现叉着腰打着电话那个,信步随意踱进一家不起眼的小厂。进门那一刻,当我不禁一步过去抓起一把晾在外面的茶青,脱口而出,“这茶好壮好肥啊!”时,我就暗暗庆幸,这趟来对了。
上山前曾去一家大型*山毛峰名茶厂家参观品茶,他们的设备和产品可以说都是世界一流的。而我们此次摸到的地方,茶青质量丝毫不比大厂逊色,甚至海拔更高,产地更接近*山毛峰的发端地——充头源。
由于世代种茶、制茶,且因地处偏僻其商业化程度不算高,这里产的茶性价比确是更上一层楼了。且更多一层保障的是,我们无意中进来的这家,居然就是电话中的联络人家的厂,其指导制茶的家人,是原徽州茶叶办的一位负责人,专研*山毛峰。因是制茶季节,当时这位老人正在山上。我们见到老人并相谈甚欢;之后相隔月余,我们又再次专程拜访这位老茶人,听他讲茶,并录制和拍摄了一些宝贵资料。这些留待将来慢慢与大家分享吧。
寻到一款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好茶实属不易,然而每当亲身见证,茶好人好,满心欢喜,可以底气十足地与大家推荐分享时,便觉一切都值得了!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