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慎终追远和亲近自然,关于清明,还有两种时令风物不得不提——青团和明前茶。
在我眼中,他们是带有时间烙印的,如果这些日子错过了这一口,就觉得这个春天是不完美的。
唯有尝一口青团,品一口明前茶,才算是没有辜负这如约而至、秉性分明的节气。
青团,一种资阳气的小点心
软糯可人的青团,如今摇身一变,也算是点心界人尽皆知的“小网红”。
青团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焚于绵山的忠臣介子推,下令其忌日禁火,以寒食寄哀思。每逢寒食节(清明前一天),人们不能生火煮饭,只能以冷食饱腹。
《七修类稿》:“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为了抵御冷食的寒凉之性,古人慢慢便将青色的艾叶,捣汁与糯米和匀,制成艾团作为冷食,帮助身体滋长阳气。
《本草纲目》讲到:“艾以叶入药,性温、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功效”,故艾草被称为“地之阳”。
如今清明吃青团,不单单是古人的一种传承,更是借助艾叶的纯阳之性,为人体升发阳气,驱逐雨天的寒湿。那些常喊手脚冰凉,脾胃虚寒的人,最适合不过了。
作为春天独有野菜,艾叶能消炎抗菌、清肠排毒,偶尔潮湿天起了湿疹,或者孩子长痱子了,用来外洗,能令肌肤清爽洁净,舒服的很。
又或是取一些,睡前拿来泡脚,可以帮助身体燥湿扶阳,让人正气长存,不容易生病。
这个春天的小野菜,可真是太妙了。
艾草长得最好的时候,是从清明到端午的这段时节。不妨就买上几把,一起做个“资阳小青团”吧。
·资阳小青团·
艾草g,澄面25g,猪油7g,糯米粉g,糖30g,适量豆沙馅,切小块的陈皮。
1、煮沸一锅水,放入艾草,稍煮至叶子发绿后,捞出挤干水分,放入搅拌机,倒入g清水打成汁,并过滤备用。
2、取锅,加入澄面,猪油,再加入25g沸水,用筷子迅速拌至半透明无颗粒状,澄面团完成。
3、将糯米粉,糖,艾草汁,澄面团一同用筷子搅合成絮状后,用手揉均匀成面团。(案板上撒少许糯米粉防黏连)
4、面团搓成长条,分成46克每个搓圆,包上适量豆沙馅、少许陈皮,放笼屉里,大火蒸10分钟即可,开盖,表面刷层食用油。
糯米比较滋腻脾胃,这里加了点健脾消食的陈皮来化解,甜中带点甘苦,不喜欢的也可以去掉。
如果嫌麻烦,其实可以在市面上买现成的嘿嘿~不过自己做,也有自己做的乐趣哦。
呷一口明前茶,感受“清明”的气场
中国人自古以来爱喝茶,尤其讲究事不宜迟,以早取胜。
“明前茶,两片芽”,茶芽经过冬的滋养,又受清明的澄净之气,细嫩娇美,滋味清纯,饱含了春天的新鲜和盎然。追春茶的人,就是和春天赛跑,尝到便是口福。
尤其对绿茶的审美,大多是依清明、谷雨为界限判定,以春分至清明采制之茶最为珍贵。许多茶客争先揣摩这春味,就连当年康熙下江南,也逃不过独宠这一碗“清香”。
陶弘景在《杂志》中讲到“苦茶轻身换骨”,茶叶天生带有“清明”的气场,包含了满满的清气。
苦能下泄以降浊气,寒能清热以升清气,绿茶能够祛除体内的浊气,让清气上升,很好的帮助身体内部升清降浊,保持头脑清醒、身体轻盈的状态。
清明的时候,最适合喝一杯明前茶了,大家可以选择以江南茶区的绿茶为主,明前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皆是。靠一杯春茶便能知晓几分春味,还能让身体契合这个节气的气场。
尤其配着这滋腻脾胃的小青团,一温一凉,一滋一清,简直是清明时节的绝配了。
对了,明前茶都较细嫩,一般泡茶水以80度左右为宜哦,这样泡出的茶汤才能嫩绿明亮,滋味鲜。
另外,这绿茶终究是有点偏寒凉,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常饮,如果实在馋这一口,最好还能搭配一些性温的食材,比如陈皮哦~
苏东坡先生曾曰:“人生看得几清明?”
其实人生看不清,道不明,不如保持澄澈之心灵,过极致之当下。愿你们生活如意,事事清明~
古人在清明这一天,
荡秋千,踏青春游,玩蹴鞠~
到现在,
你们家乡都还保留着什么样的习俗呢?